文化差異的「觀照」之四:是禍?是福?
幼兒學習活動的清淡本質
如果教育是商品
傳遞愛的機會給孩子
九大先天氣質照顧因應
二元思考與高層次思考
小手交朋友
小霸王
不急著給答案
不想上學
父母是性侵防治第一線
吃飯黃帝大
如何看待幼兒的學習評量
別當直升機父母
我們的視野有多寬廣
把光芒還給主角
沒有苦過不懂慈悲
孩子的三千六要怎麼用
美語學習的背後
從拍照留念說起
您在養孩子?還是養猴子?
接受情緒,少講道理
媽媽和孩子的內心話
愛 是不能教導的
愛與陪伴親子共讀
溝通 寬稿
照顧要為獨立做準備
要為成熟做示範
回應當下感受 不問是非
怎麼為孩子選書呢?
您和孩子生命共同資產
關心孩子的半歲期
中一新生發言稿
 
父母是性侵防治的第一線

:我還小,需要被教導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前任園長 李慧娟老師 
      有一天我進小幼廁所,看到一位小班女生坐在馬桶,用求助的眼

神望著我。

如往常一般我問:「大好了?」她點點頭。

我說:「需要幫忙嗎?」她小聲地說:「要!」

我說:「沒問題!」就過去抽衛生紙幫她擦屁股。

擦的時候我都會順眼檢查一下大便。

我說:「哇!妳今天的大便好漂亮,很大一條喔!你有吃青菜對不

對?」

她說:「對!」擦完以後,順口提醒她要記得蓋上馬桶蓋並沖水。

我一邊走到水槽洗手,一邊回頭說:「回家可以向媽媽報告:老師說

妳有吃青菜,所以大便很漂亮喔!」

此時,也在一旁尿尿的安親班男孩卻接口說:「所長!不要教她回家

跟媽媽說大便啦!她的媽媽聽到大便會昏倒啦!」

我很驚訝地說:「真的喔?!你媽媽會昏倒?」他說:「對啊!」

我回頭問小班的幼兒:「妳媽媽也會昏倒嗎?」她回答說:「不

會!」

我才放心:「那就好!」

這學期,三民的老師因為配合臺北市性侵害防治中心委託的教案試

行,在課程中間開始穿插「性侵害防治」的觀念。孩子可能會因此回

家問爸媽一些相關問題,或者對他人的身體碰觸有明顯回應,可能有

些爸媽沒有心理準備而會不知所措。因為這些觀念在我們的文化中還

是比較陌生的議題,所以想和爸爸媽媽談一談在我們生活中重要的相

關概念。

      近年來,臺灣未滿18歲的性侵害逐年增加(每年增加500件)(且專

家認為舉案只佔實際發生的十分之一),受害年齡越來越小且不分男

女,而更令人擔憂的是12歲以下的兒童被性侵的對象,竟常是來自

「認識的人」。不僅如此,幼兒間的遊戲探索傷害也在增加中,未成

年的加害人6~12歲從2005年到2009年增加超過兩倍。2009年發生

最小的加害人是國小一年級,甚至未成年的女性加害者也在增加中,

這些都表示從小對「尊重身體界線」的教育,已刻不容緩。更令人擔

心的是由於年幼兒童的判斷與表達能力不足,因此即便此類侵害案件

被通報送到法庭時,法官很容易因受害人舉證不足而判加害人無罪,

讓人更覺得性侵害事件是難以在事後得到合理的公平正義。因此我們

需要積極做的是事前預防,儘可能防範這些不幸發生的可能。

不只「性侵害防治」,連同「性教育」其實都只是生命教育的一環,

因此臺北市性侵害防治中心認為這些概念應從學前開始種下種子,而

國外的研究也發現:3歲以上的幼兒就能也應該進行性侵害防治的課

程。三民這次的教案是從小幼班就開始試行,我們希望孩子從懂得保

護自己到也能尊重別人。

     這次的課程,是從性別教育開始:從介紹身體的各個部位,到排

泄器官及性器官,就會自然提到男女有別,再延伸到身體的隱私權及

自主權,以及安全教育。在這類的身體介紹課程中,很多性教育專家

主張應使用正確的名稱(如陰莖而不是小雞雞、小弟弟),這種看法帶

有「革命」或「改造」社會觀念的意圖。但是因為我們在一般口語對

會話中,有時也不直接使用這些身體的專有名詞,家長仍可用自己覺

得自然的語詞與孩子討論這些概念,重要的是用積極正面的角度來看

待孩子提及這些相關詞語與詢問相關議題。

關於「大便」

如同前述的例子,有些爸媽未經思考地要求孩子不可以隨便說「尿

尿」、「大便」,可能使得孩子對於排泄或性器官的負面感覺,不但

不能有正確的認知機會,而將來如遭遇傷害也可能不敢對爸媽說發生

了什麼事。其實對隱私處的淡然自處與正向概念,是性教育與性侵害

防治的開始。因此日常生活中對「排泄」的正向看待是很重要的起

步,如:幫孩子擦屁股正是重要的教育機會:尊重詢問意願、觀察大

便情形並解讀、分享並讓孩子了解大便和飲食的關係,鼓勵孩子正確

飲食..等,可以讓孩子正面看待這些與身體部位相關的生理現象與飲

食的合理後果。比如:如果孩子的糞便較軟或稀稀,我就會問孩子

「你今天吃了什麼?肚子有沒有不舒服?你的大便看起來不太健康

耶?!」

關於「性別概念」

六歲以前的幼兒對於性別的認知仍是片面的,因為尚未完全發展其

「保留概念」。也就是說,多數幼兒是以單一向度判斷-如:以「外

觀」來決定性別:長頭髮、穿裙子是女生,短頭髮、穿褲子是男生;

穿粉紅色是女生、藍色是男生。我們問孩子「爸爸穿上裙子時,那他

是男生還是女生?」小的孩子多數會說:「是女生!」只有少數回

答:「是男生。」有趣的是有些會說:「一半男生、一半女生」。老

師會用穿衣服的紙娃娃讓孩子猜娃娃的性別,脫掉衣服才發現:外觀

與性別不是必然的關係。這種「性別保留概念」需要充份的操作經

驗,才能真正理解。我們當然不希望孩子遇到人就要掀人裙子或脫人

褲子以確認性別,所以紙娃娃其實是很不錯的教玩具。當孩子正確地

建立性別概念後,關於性別尊重、隱私權與身體自主權才有立論的基

礎。

關於「陌生人接觸」

多數的成人會教導孩子說:「不要和陌生人說話」、「不要拿陌生人

的東西」,似乎暗示著「陌生人」就是壞人,那麼反證「認識的人」

就是安全的。其實這是一種簡化誤謬的說法,因為「陌生人」不見得

是壞人,其次如前述12歲以下的性侵案件常是「認識的人」所為,可

見得12歲以下的孩子對於「認識的人」常是毫無戒心的。也就是說,

我們可能太粗糙地教導要對陌生人存有絕對的戒心,卻沒有教導如何

辨別危險的言語、行為、情境和不當的觸碰。

關於「壞人」

「誰」可能是壞人?如前述問「陌生人」和「認識的人」誰比較有可

能是壞人?孩子一致通過是「陌生人」;不只如此,我們讓孩子看圖片

(如下圖),孩子一致認為是戴墨鏡、叼根煙、有刀疤、拿槍的那位,

這可能來自刻板印象。「老人」和「年輕人」,孩子都認為「老人」

不可能是壞人;警察叔叔有沒有可能是壞人?多數的孩子認為警察叔

叔不可能是壞人;老師呢?孩子更不容易接受老師也有可能是「壞

人」!這些也都提醒我們,適當的性侵害防治教育是必要的。在性侵

害防治教育中,「壞人」是指任何人對孩子有不當的行為、語言和對

待方式,我們會提醒的是注意「壞行為」而不是注意「壞人」。


摘自:我的身體,作者:洪文惠,財團法人台北市婦女救援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發行

關於「不當觸碰」=「壞行為」

碰觸是人與人關係中,重要的溝通元素,實驗證實年幼的孩子非常需

要溫暖觸碰的滋養,才能有健全的身心發展。但是,性侵害卻是因不

當的碰觸造成侵害,除了造成身體可能的傷害之外,更嚴重的會造成

心理的傷害:對溫暖正當的碰觸也產生疑慮與恐懼。因此,非常需要

讓孩子瞭解何謂「不當的碰觸」並懂得拒絕或逃避。我們用比基尼的

服裝來教導「隱私的三點」。這三點是在一般公眾場合不能隨意曝露

的部位,也是不經允許任何人都不能被觸碰的部位,尤其是「單獨相

處」時。所以,如果醫生叔叔說要檢查你的「小雞雞」,一定有爸

爸、媽媽、護士阿姨或老師…等其它成人在旁邊。如果孩子在洗澡的

時候,說不要讓妳碰她/他的隱私處,你應該要覺得很欣慰,因為她/

他已經開始在有身體自主權的概念了。我們建議爸爸媽媽能教導大一

點的幼兒,在洗澡時可以開始自己清潔隱私處,讓「身體界線」可以

更早明確地建立。

關於「危險情境辨識」(可能被性侵的危險情境)

這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,因為能辨識危險情境是有效的防治因子。孩

子需要能辨識危險情境並提前逃開或避開,以減低被侵害的可能。地

點 + 情況 = 潛在危險。人少的地方、沒有其他成人單獨相處的機

會、陰暗沒有別人的場所、大人說:「這是秘密:不能告訴別人的

事」、送你東西說要讓她/他「摸」一下、或者送你糖果說要看你洗

澡…等,中大的老師會舉出很多的「狀況題」來挑戰孩子,如:一個

認識的阿姨、叔叔說要帶你去找爸爸媽媽,可是她/他把你帶到人越

來越少的地方…,她/他有沒有可能是壞人?那要怎麼辦?這些對學

前幼兒來說不是件容易而單純的概念,因此孩子需要從故事、從討

論、從演練…等,非常多的模擬經驗去思考可能的危險情境,及早辨

識並有可能機警地脫離危險。我們也發現上課後還需要不斷「測

試」,因為越小孩子越難辨識不當的碰觸要求並拒絕,尤其有實物誘

惑時。如上完課後老師故意對個別小孩說:我給妳糖果,你讓我摸一

下胸部,好嗎?還是有少部份的小幼班孩子會說「好!」幸好旁邊的

同學提醒:「不可以,就算是老師也不可以!」。

關於不喜歡的碰觸有「拒絕」的權利

研究顯示兒童對21%的成人有難抗拒的吸引力,很多成人在看到幼兒

粉嫩的臉頰,總是忍不住想要摸一下,在東方文化中通常認為這樣的

觸碰是成人對幼兒友善的表示,不認為有何不妥;其實,孩子再小都

有拒絕被「碰觸」的權利。所以當家中的客人說「你好可愛喔!」並

且親熱地想摸您的孩子,而您的孩子卻不友善地回應時,請勿急著責

備孩子。相反地應該替孩子緩頰「對不起,我們有點害羞啦!」。當

孩子向大人表達「不喜歡被碰觸的」感覺時,應該要被尊重,孩子才

能體會他是真的「擁有身體自主權的」。

關於初級的「逃脫」的能力

在中大班的課程中,我們在討論中發現有些孩子對遇到「壞人」或

「壞行為」時,會有的擔心:包括害怕被罵她/他「叫得太大聲」,

或怕被壞人「摔過來又摔過去」,這些都是聽話乖巧或身體較瘦弱的

孩子,對自己可能的自救或逃脫能力,是較不具信心的。這使我們想

到需要讓孩子真實體驗自救時需要的「大聲喊叫」,或者被抓住時可

能的「脫身法」。這些經驗會讓身體細胞有「記憶」,而不是停留在

腦袋裡,遇到危險情境時,身體才能有自動反應的機制。

爸爸媽媽若帶孩子到空曠的海邊或山上時,可以讓孩子練習最勉力的

「大聲喊叫」,讓孩子體驗一些被允許和安全的「叫喊」,或者在家

中可以用薄毯子包住孩子,讓她/他練習當被簡單人力控制時的脫逃

經驗。事實上,很多加害人或校園霸凌事件,會選擇較乖巧柔弱或預

期不懂得抵抗的對象下手,因此孩子對自我保護的經驗和自信,顯現

出來的「氣質」已經可使我們的孩子,被排除在被選擇的加害對象之

外。在三民老師也會安排孩子之間「徒手搏擊」的規則性遊戲,讓孩

子在一定的安全規則下,不論男生女生都能體驗徒手搏鬥的經驗,讓

孩子在遇到「心懷不軌」的成人或「霸凌」的青少年時,不會因顯現

出過度驚恐與退縮,讓加害者更肆無忌憚。

說了這麼多,最後尚請家長放寬心,不要過度焦慮「性侵害」的問

題,只要我們給孩子正確觀念與能力,他們都不容易是受害者或加害

者。如下寓言所示:上帝要天使帶固定病菌劑量,要收回200條靈

魂,但是天使卻收回了400條靈魂。上帝震怒,但天使報告:200條

是病菌殺死的,有200條是嚇死的。